欢迎访问榆林市档案馆!      今天是

市馆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馆要闻
榆林市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概述
2022-11-04 09:16:51.0   来源:原创   作者:榆林市档案馆 渠丽凤  浏览972打印

革命历史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机构、军队、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领导人在革命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照片、录音录像、实物等种门类档案的总称。包括电报、通知、会议记录、调查材料、信函、传单、照片、手稿、日记等材料,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下面,从榆林市革命历史档案的历史背景、分布和构成、特点和价值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榆林市革命历史档案的历史背景

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本就贫穷闭塞的陕北,连年灾荒、战乱频仍、哀鸿遍野。所幸,一批有知识有追求的青年,外出求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迪和熏陶,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就有绥德籍学生李子洲、清涧籍学生呼延震东等。

(一)发展党团组织,进行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李子洲、呼延震东等参与了五四运动,后返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成为陕北革命的播火者。1923年,李子洲经李大钊介绍入党。1924年,就任省立四师(位于绥德)校长的李子洲,在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直接指导下,建立起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小组。此后,榆林地区的党团组织在各县建立、发展起来,他们组织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觉醒了的陕北民众踊跃投身革命大潮,群众革命运动开始由自发转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新阶段。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迫害共产党人。8月,镇守榆林的军阀井岳秀开始在陕北“清党”反共,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驻防清涧的旅长石谦,因维护共产党在部队的活动而被井岳秀杀害,石谦旅官兵义愤填膺。10月12日,共产党人李象九、唐澍、谢子长等人发动清涧起义,为石谦报仇。起义队伍辗转延川、宜川、韩城、延长、安定、安塞、保安等地,三个多月后,终因寡不敌众和缺乏经验、战术失当等失败。清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惨烈的事实证明,要实现革命的最后成功,仅靠开展兵运还不够,党组织必须掌握自己的工农武装。

1933年的高起家坬会议上,中共陕北特委明确了在陕北全面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巩固革命根据地及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开展土地革命的正确方针、策略。到1935年初,中共陕北特委先后组建和领导了26支红军游击队及众多的赤卫队等武装力量,创建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武装斗争局面。1934年5月起,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陕北工农武装接连粉碎了国民党的数次军事“围剿”,建立起四块稳固的苏维埃地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块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长征期间,中央红军排除千难万险,转战数省,苦苦寻找理想的落脚地。

1935年9月18日,长征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在一张旧报纸上,毛泽东获悉西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消息,立即作出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1935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进入定边县,19日,抵达吴起镇。至此,历时一年的长征结束。

(二)发展生产,巩固河防,抗击倭寇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先后发起东征、西征战役,至1936年7月,建立起具有战略意义的陕甘宁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不久,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日军向西北内陆展开猛攻。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共双方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榆林的黄河沿线,国共两党共同打造了一道固若金汤的抗日防线。日军多次进攻吴堡、府谷等地,但无法突破黄河天险,于是出动飞机,对榆林、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绥德、米脂等县城多次狂轰滥炸。日军的轰炸使榆林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其暴行罄竹难书。

在河防的保卫下,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1940年后,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的财政状况日渐捉襟见肘,困难凸显。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李鼎铭在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毛泽东对提案高度重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减负措施在边区全面实施。在精兵简政的同时,榆林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1939年至1942年,陕北连年大旱,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和政府供给都十分困难,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占陕甘宁边区总人口三分之一、地少人多的绥德分区,基本达到了丰衣足食,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楷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结束时,榆林境内的绥德、三边和神府解放区面积已扩大到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万。

    (三)掩护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成为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抗战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榆林解放区军民积极进行和平建设,广泛开展选举、减租、生产三大群众运动。然而,国共两党《双十协定》的和平曙光,被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炮声驱散。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34个旅23万人,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于3月18日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历时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里。期间,在榆林的8个县33个村庄居住300多天,与榆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千沟万壑中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进攻,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吴堡川口东渡黄河,离开了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的陕北,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途,走向全面胜利。

1949年,随着周边地区的相继解放,榆林城成为一座孤岛。通过谈判,国共双方于5月29日达成协议,国民党二十二军同意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随后,西北野战军挥师西向,一举收复三边。至此,榆林全境获得解放。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榆林地区每一次胜利的取得,都与榆林人民的无私奉献分不开。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土地改革使苏维埃政权深得人心,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人民的积极性,人们以空前的热情拥军支前。东征期间,黄河沿线各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筹集粮草,昼夜打造船只,组织船工往来摆渡运送红军和伤员。当时仅有8万人的清涧县,有2万多人参与到东征支前中。抗日战争时期,榆林各级抗敌后援会共组织担架5万多副(次),抢救伤员5000余名。成立运输队40多个,组织水手200多名,运送人员几万名、军用物资10余万吨。解放战争时期,榆林解放区先后有2.5万名青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000多名干部随军支前和支援新区。米脂县青壮年都参加了支前,留下的老人、妇女们冒着大雨,一夜间磨出40石小麦面粉送到前线。清涧县支前人数28万人次,出动大牲畜22万头次,被西北野战军授予“西北支前模范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榆林地区仅革命烈士就7800多名,再加上拥军支前,榆林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榆林市革命历史档案的分布和构成

榆林市革命历史档案主要珍藏于榆林市档案馆和12个县级综合档案馆,合计68个全宗、3190卷、31776件,主要反映了榆林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三边分区、神府特区及榆林分区党政军群团各级组织领导下,开展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土地改革、金融税收、生产自救、教育卫生、拥军优属等社会各方面工作的真实记录,贯穿于榆林市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的各个历史时期,是榆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开展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记录,是研究撰写榆林革命史、地方党史、军史极为珍贵的原始依据,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榆林市革命历史档案的特点和价值

(一)特点

1、时限性。主要表现在时间范围上,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档案。

2、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内容范围上,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及解放区内各种干部学校、公营企业所形成关于榆林历史发展的档案;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的革命群众团体所形成的档案;三是已故革命活动家个人档案,如榆林市档案馆珍藏的原青海省委书记黄静波的中共七大代表证;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的革命历史书刊、资料、回忆录等,如榆林市档案馆珍藏的《榆林之花》和《榆中旬刊》。

3、繁杂性。主要表现载体形式上,一是既有纸质载体,又有实物、照片等,如神木市档案馆珍藏的照片档案90张,主要内容有神府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神府革命时期遗址、1947年 10月30日神木城解放、1947年9月7日高家堡解放、1951年9月14日全国解放,中央组织慰问团来老区、拥军模范——王补梅、白求恩大夫途经神木贺川镇等照片档案;二是纸质载体多以宣纸为主,毛笔书写,有些年代久远,字迹难以辨认;三是纸质载体文种繁杂,信息量大,需要具备一定榆林地方党史背景知识的专业人才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二)价值

1、历史价值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据,而革命历史档案则是革命历史的真凭实据。革命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宽阔胸怀和不凡壮举,也真实展现了当时斗争的艰苦卓绝。因此,革命历史档案能为复原再现当年的革命历史场景提供可靠的历史凭据。例如,榆林市档案馆馆藏的《榆林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第一号》《榆林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第一号》《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布告》,有力佐证了榆林和平解放的真实历程和斗争史实。

2、科研价值

革命历史档案是研究革命党史、军史、革命战争史的科学依据和必要条件,由于年代久远、人物纷繁、环境特殊,许多人物、事件被历史所淹没,给后人著述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留下来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成为革命史研究人员极宝贵、最原始的凭证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人员考证革命史上某些有待查证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最为可靠的史料依据。

3、社会价值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革命历史档案是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利用革命历史档案对群众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在某些方面有着优于一般口头讲解、文字宣传的教育效果,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例如,榆林档案展览馆“红色榆林”版块,就是充分利用了榆林市档案馆珍藏保存的革命历史档案,讲述了榆林人民为追求崇高的信仰和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榆林市各级综合档案馆珍藏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源是榆林作为革命老区的巨大精神财富,对于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具有重要历史参考作用。为彰显榆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档案资源丰富的优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明确革命历史档案保护利用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展革命历史档案调查与认定,加强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制定分级保护与抢救保护措施;三是鼓励和支持利用革命历史档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编辑出版红色档案史料,举办红色档案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发挥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基地作用,讲好红色档案故事;四是应鼓励、支持高校等熟谙革命历史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开发革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诠释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意义,变“死档案”为“活信息”,凸显革命历史档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榆林市档案馆  渠丽凤)